最新资讯

致力于生物科技前沿探索

新冠后遗症,后疫情时代健康危机----从癌症转移风险到多人群长期影响!

疫情过后,大家普遍发现周围患癌的人数增多,鼻炎咽炎越来越常见,以前不过敏的东西开始有过敏反应……当流感与新冠病毒每年席卷全球,人们对其危害的认知多停留在短期发热、咳嗽等症状,却忽视了这些呼吸道病毒对不同人群造成的长期、甚至致命的潜在影响。

最新研究揭示,流感病毒与 SARS冠状病毒等呼吸道病毒感染不仅会引发急性呼吸道疾病,还会通过复杂的免疫与炎症机制,唤醒症患者体内休眠的癌细胞并引发乳腺癌患者的肺部转移风险除此之外,长新冠也涉及到普通人群的慢性疲劳,心脑血管损伤等等症状,呼吸道病毒感染正以多种 隐形方式威胁着人类健康,亟需引起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与临床诊疗的高度重视。

一、癌症患者的 隐形杀手:呼吸道病毒唤醒休眠癌细胞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死亡主因并非原发肿瘤,而是潜伏多年后复发的转移病灶。这些潜伏的 播散性休眠癌细胞(DCCs可在肺部、骨骼等器官中隐匿数年甚至数十年,如同定时炸弹,而呼吸道病毒感染正是引爆这颗炸弹的关键 导火索


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者发表于Nature》最新研究发现,通过 MMTV-Her2 转基因小鼠模型(模拟人类 HER2 阳性乳腺癌)证实,流感病毒(IAV)与 SARS-CoV-2 会通过 “IL-6 唤醒 + CD4⁺T 细胞庇护的双重机制,推动 DCCs 增殖与转移提示实验结果与人类观察的数据一致

1)病毒唤醒休眠癌细胞的 双重机制

早期:IL-6 是唤醒休眠细胞的 钥匙:病毒感染引发肺部炎症后,肺上皮细胞会大量分泌一种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 - 6IL-6),其水平在感染 3-6 天达到峰值。IL-6 促使休眠的 DCCs 表型突变,使其既具备突破组织屏障的能力,又能维持旺盛的增殖活性。病毒感染小鼠肺部 DCCs 15 天内数量激增 100-1000 倍,2 周内形成肉眼可见的转移灶;而在 IL-6 基因敲除(IL-6-KO)小鼠中,即使感染病毒,DCCs 的增殖也被完全抑制,证明 IL-6 是病毒唤醒 DCCs 不可替代因素。

后期:CD4⁺T 细胞为转移灶 保驾护航:感染后期(9-28 天),肺部会形成 诱导性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iBALT,其中聚集大量 CD4⁺T 细胞与 B 细胞,却罕见具有抗肿瘤作用的 CD8⁺T 细胞。CD4⁺T 细胞会通过两种方式保护 DCCs:一方面抑制 CD8⁺T 细胞的抗肿瘤活性,限制其增殖;另一方面,诱导 iBALT 区域大量沉积胶原,形成物理屏障,阻止 CD8⁺T 细胞靠近 DCCs帮助DCCs转移扩散。

2)临床数据验证:病毒感染与癌症死亡风险的关联

动物实验的发现得到了大规模临床数据的支撑。英国生物银行对 4837 名癌症幸存者的分析显示,感染 SARS-CoV-2 的患者,癌症相关死亡率比未感染者高 85%OR=1.85),且这种风险在感染后前几个月达到峰值 —— 这与小鼠模型中 感染 2 周内 DCCs 扩张 100 的时间规律高度吻合。更针对乳腺癌患者的 Flatiron Health 数据库分析(36845 名女性)进一步发现,有 COVID-19 病史的患者,肺部转移风险增加 44%HR=1.44),即使调整年龄、种族、基础疾病等因素后,风险仍显著升高(HR=1.41)。这些数据表明,呼吸道病毒感染已成为癌症幸存者复发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对乳腺癌患者的肺部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二、普通人群的 长期枷锁”--长新冠

对于无癌症病史的普通人群,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长期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新冠病毒引发的 长期 COVIDLong COVID已成为影响全球数百万人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症状持续时间长、涉及系统多,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则定义为新冠感染急性症状出现后的3个月出现,持续超过2个月的影响日常生活的症状,包括疲劳、气短和认知功能障碍,并且不能通过其他诊断来解释即为长新冠,其他类似词语还包括慢性新冠(chronic COVID),新冠长期效应(long-term effects of COVID),新冠后遗症(late sequelae)等等。

新冠后症状可能包括: 呼吸困难或呼吸费力 、疲劳 、劳累后不适和/或耐力差 、认知障碍或“脑雾”、咳嗽 、胸痛 、头痛 、心悸、心动过速 、关节痛、肌肉痛、 感觉异常(味觉、嗅觉等)、 腹痛、腹泻、 失眠和其他睡眠困难、 发热 、头晕 、日常活动能力受损、 皮疹(如荨麻疹)、情绪变化 、月经周期不规律、阳痿 、劳累后不适等等。

”脑雾”:用于形容某些影响思考能力的症状,表现为困惑、思维杂乱、难以集中注意力或难以组织语言。

一项覆盖中国 74075 人的大规模在线调查显示,在 68200 份有效问卷中,长新冠最常见的症状集中在 疲劳 - 认知 - 运动三大领域:疲劳(30.53%)、记忆力下降(27.93%)、运动能力降低(18.29%)、脑雾(16.87%)。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的发生率与感染次数密切相关 —— 仅感染一次的人群中,疲劳发生率降至 24.85%,记忆力下降降至 18.11%,运动能力降低降至 12.52%,而反复感染者不仅症状发生率更高,严重程度也显著增加(OR>1FDR<0.05)。


人群特征差异同样显著:女性是长新冠的高危人群,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年龄方面,除睡眠障碍与肌肉 / 关节疼痛在老年人中更常见外,其他症状在不同年龄组分布不同;地域上,中国北方地区长新冠患病率高于南方,研究推测可能与温度梯度导致的病毒传播差异、人群免疫状态相关。

调查进一步明确了长新冠的四大风险因素: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饮酒、吸烟、急性感染期病情严重程度(需住院治疗者风险更高,OR>1FDR<0.05)。而疫苗接种是明确的 保护盾”—— 完成多次加强针的人群,长新冠症状风险降低 30%-70%OR<1FDR<0.05),且保护效果显著优于仅接种基础针的人群。此外,研究还发现,COVID-19 感染者在康复后,后续发生细菌感染、流感、支原体感染的概率比未感染者高 37%-42%8%-10% 的患者自报出现 病毒诱导的慢性疾病,提示 SARS-CoV-2 可能通过长期影响免疫系统,增加后续感染与慢性疾病风险。

炎症反应:神经炎症与免疫紊乱的 连锁反应

无论是癌症患者的癌细胞唤醒、普通人群的长新冠,背后都离不开 炎症这一核心驱动因素。尤其对于神经系统相关的长期症状,神经炎症更是关键病理机制。

1长新冠的神经炎症机制

Inflammation Research最新综述指出《从鼻炎到头痛》长新冠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疲劳、脑雾、记忆力下降、头痛)均与 多因素神经炎症相关。这种炎症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 自身免疫 - 病毒储存库 - T 细胞监视缺失三大通路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身免疫:部分患者体内产生攻击神经系统的自身抗体(如抗神经受体抗体),破坏神经信号传递,直接引发头痛与认知障碍;

病毒储存库呼吸道病毒可在鼻腔黏膜、扁桃体甚至大脑中形成 病毒储存库,即使急性症状消失,仍持续释放病毒成分(如刺突蛋白),诱发慢性神经炎症 —— 有研究在患者感染 80 天后的鼻腔黏膜中仍检测到病毒抗原;

T 细胞监视缺失:患者 T 细胞功能异常,CD8⁺T 细胞呈现 耗竭表型(PD-1 表达升高),无法清除病毒或调控炎症,导致神经炎症持续存在。

这些过程最终激活大脑中的小胶质细胞,释放 IL-6TNF-α 等促炎因子,破坏大脑葡萄糖代谢与神经递质平衡,进而引发慢性疲劳、脑雾等症状 —— 这与癌症患者中 IL-6 唤醒 DCCs 的机制形成 跨人群的炎症关联。

2)炎症的 多米诺骨牌效应

从机制上看,呼吸道病毒引发的炎症如同 多米诺骨牌:首先,病毒感染激活局部炎症反应,释放 IL-6 等细胞因子;随后,这些细胞因子不仅作用于感染部位,还通过血液扩散至全身 —— 对癌症患者,IL-6 唤醒休眠癌细胞;对普通人群,IL-6 破坏大脑代谢与神经功能;对 EoE 儿童,IL-6 加剧食管局部炎症。同时,炎症还会导致免疫细胞功能紊乱,如 CD4⁺T 细胞失衡、CD8⁺T 细胞活性降低,进一步削弱机体对病毒与异常细胞(如癌细胞)的清除能力,形成 炎症 - 免疫紊乱 - 疾病加重的恶性循环。

四、肠道微生物与“长新冠”

“长新冠”患者肠道菌群存在长期紊乱 —— 表现为有益菌减少、致病菌增多及代谢产物失衡,这种紊乱不仅与长新冠的胃肠道症状直接相关,还通过全身性调控影响呼吸、免疫等系统,成为长新冠 迁延不愈的重要诱因。新冠病毒感染后,肠道与肺部通过 双向信号传递引发长新冠机制,

具体分为三步:

1. 病毒感染打破肠道稳态新冠病毒通过结合肺上皮细胞的 ACE2 受体致病,同时会下调肠道上皮细胞 ACE2 的表达: ACE2 是肠道吸收色氨酸、分泌抗菌肽的关键蛋白,其表达降低会导致:色氨酸转运减少,影响肠道菌群的营养供给;抗菌肽生成不足,无法抑制致病菌生长,直接引发肠道菌群失衡(致病菌丰度升高,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

2. 肺部炎症 反向破坏肠道新冠病毒感染肺部引发的 细胞因子风暴(如 IL-6TNF-α 升高)会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肠道:激活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破坏肠道屏障完整性(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降低);促进肠道菌群移位(致病菌及其产物如脂多糖 LPS 进入血液),进一步加剧全身炎症,形成 肺部炎症肠道紊乱全身炎症的恶性循环。引起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症状

3. 肠道紊乱 反馈加重肺部症状肠道菌群失衡后,其代谢产物发生显著变化: 有益菌减少导致短链脂肪酸(SCFAs,如丁酸、乙酸)生成不足 ——SCFAs 是维持肺黏膜免疫稳态的关键物质,缺乏会导致肺部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 细胞)功能异常,加重长新冠 的呼吸症状(如气短、咳嗽);致病菌增多释放的 LPS 等毒素,通过血液到达肺部,刺激肺组织炎症,甚至改变肺部微生态,增加继发细菌 / 真菌感染风险引起全身炎症,造成免疫失衡免疫力下降,引起疲劳、反复感染

预防呼吸道感染我们该怎么做?

又到了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针对呼吸道病毒感染对不同人群的潜在影响,需从 预防 - 监测 - 干预三个维度构建多人群、差异化的应对策略,降低长期健康风险。

疫苗保护:普通人群应按推荐程序接种流感与新冠疫苗,尤其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多次加强针可显著降低风险;

对症干预:对长新冠患者,可采用抗炎、认知训练(改善脑雾)、营养支持等综合手段,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肠道菌群紊乱是长新冠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且通过饮食、益生菌益生元等手段调控肠道菌群,可成为长新冠 防治的新靶点。也为普通人提供了 低成本、易操作的干预思路

对于存在慢性疾病的患者,应当特别注意症状管理。有研究显示,新冠感染后的30天内,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可能升高,降糖药物的使用也有所增加。除了加强代谢指标的监护以外,慢性疾病患者更应将运动及其他生活方式改善(减重、营养、睡眠、心理健康等)作为预防和减轻新冠后症状的基本干预措施。

对于癌症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预防:为癌症幸存者优先接种流感疫苗、SARS-CoV-2 疫苗,降低感染发生率。需注意:疫苗有效性 —— 选择对癌症患者免疫功能适配的疫苗类型(如佐剂疫苗),确保产生足够抗体;接种时机 —— 建议在癌症缓解期、免疫功能相对稳定时接种,避免治疗期间接种影响疫苗应答。

参考文献:

1Chia, S.B., Johnson, B.J., Hu, J. et al.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s awake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ells in lungs. Nature 645, 496–506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32-0

2Qin S, Zhang Y, Li Y, et al. Long COVID facts and findings: a large-scale online survey in 74,075 Chinese participants.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4;52:101218. Published 2024 Oct 11. doi:10.1016/j.lanwpc.2024.101218

3Corrêa-Dias LC, Lopes-Ribeiro Á, Mendes GER, et al. A pain from the nose to the head: neurological commitment during long COVID. Inflamm Res. 2025;74(1):127. Published 2025 Sep 16. doi:10.1007/s00011-025-02085-6

4An Y, He L, Xu X, et al. Gut microbiota in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not the end of the story. Front Microbiol. 2024;15:1500890. Published 2024 Dec 24. doi:10.3389/fmicb.2024.1500890

芝大营养(https://www.backerhealth.com)秉持佰柯科技集团“用知识与智慧贡献社会”,服务人类的健康发展。以人体自身为出发点,激活自身免疫,平衡身体内部生态,减少炎症积累,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尝益生富含优质凝胶型可溶性纤维,不仅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吸收,还能为肠道菌群提供养料,对肠道健康、血糖和血脂调节有积极作用调节肠道平衡,毕书彤清理慢性炎症因子,激活免疫细胞,修复受损细胞组织和黏膜,加速有害分子排出,调理身体健康平衡。



联系地址: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大学科技园2楼207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