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致力于生物科技前沿探索

一篇看懂做什么检查,警惕辐射致癌风险高!

在医院的影像科,CT 检查如同一位 火眼金睛的诊断助手,能快速定位颅内出血、识别肺部结节,还能为肿瘤分期提供关键依据,让复杂的人体内部结构清晰呈现在屏幕上。但这份 清晰背后,隐藏着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 ——CT 检查所依赖的电离辐射,可能在无形中增加未来患癌的风险。近期多项权威研究,更是为 非必要不做 CT” 这一理念增添了新的科学依据。

儿童:辐射高敏感人群

儿童的身体仍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细胞分裂活跃,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远高于成人。2025 年发表在《BMC Medicine》上的一项韩国全国性队列研究,用详实数据揭示了这一风险。该研究纳入了 2007-2015 年间接受过 CT 检查、年龄小于 20 岁的 138 万余人,随访至 2018 年底后发现,共有 1594 人确诊癌症。


从癌症类型来看,实体瘤中甲状腺癌占比最高,达 18.76%,其次是脑肿瘤(12.8%)和女性生殖器肿瘤(5.08%);淋巴与造血系统肿瘤里,白血病占比 25.28%,是最主要的类型。

更关键的是,辐射剂量与癌症风险呈明显正相关:在调整年龄、性别、家庭收入等因素差异统计,受照器官剂量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泌尿系统癌风险上升 38.5%,消化系统癌上升 28.5%,甲状腺癌和脑肿瘤风险也分别增加 24.8% 20.1%

若按剂量四分位分层分析,风险差异更为惊人。与最低剂量组相比,最高剂量组儿童的总体癌症风险是前者的 2.66 倍,其中消化系统癌风险飙升至 8.62 倍,甲状腺癌达 4.99 倍,脑癌为 5.11 倍。这些数据无不警示,儿童 CT 检查的辐射风险需被重点关注。

儿童与成人在辐射暴露后的健康风险差异,源于生理发育的特殊性,这也是儿童影像检查需严格控制辐射的核心原因:

细胞分裂期儿童体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占比更高,组织分裂活跃。辐射导致的 DNA 损伤,其自我修复能力远低于成人,更容易引发基因突变,增加远期癌症风险。研究显示,相同剂量的辐射暴露下,儿童患白血病、脑肿瘤等辐射相关疾病的风险是成人的 2-5 倍,且年龄越小,风险越高 ——1 岁以下婴儿的辐射风险是 15 岁青少年的 10 倍以上。

辐射累积效应显著儿童若因慢性疾病(如哮喘、反复肺炎)或外伤需多次进行影像检查,辐射剂量会不断累积。以 CT 为例,儿童单次胸部 CT 的辐射剂量约为 3-5 毫西弗,而 5 次胸部 CT 的累积剂量就可能达到 15-25 毫西弗,此时远期癌症风险会显著上升。

器官发育易受影响儿童的甲状腺、性腺、眼睛等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对辐射更为敏感。例如,颈部 X 光或 CT 检查中,甲状腺若暴露于辐射,可能增加青春期或成年后甲状腺癌的风险;盆腔检查中的性腺辐射暴露,还可能影响未来生殖功能。

20231月发表于Lancet Oncology一项欧洲 EPI-CT 队列研究欧洲 EPI-CT 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on Pediatric Computed Tomography),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儿童 CT 辐射风险多中心队列研究汇总 9 个欧洲国家 276 家医院的数据,纳入 65万余 22 岁前接受过 CT 检查、无既往癌症或良性脑肿瘤史且首次 CT 后至少 5 年无癌存活的参与者,证实CT 相关辐射暴露与脑癌存在显著线性剂量 - 反应关系—— 累积脑剂量每增加 100 戈瑞mGy),所有脑癌的超额相对风险增加1.27,胶质瘤 风险增加 1.11

随后在2023 11 月发表于《Nature Medicine欧洲EPI-CT研究又纳入 9 个欧洲国家87万余22 岁前接受过 CT 检查的个体,通过估算活性骨髓(ABM)累积辐射剂量活性骨髓是造血干细胞所在部位,是辐射诱导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靶器官,延伸分析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含白血病、淋巴瘤等) CT 辐射的关联。活性骨髓剂量每增加 100mGy,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超额风险增加 1.96 倍,淋巴系与髓系肿瘤风险增幅接近;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风险在剂量低至10-15mGy时已显著升高(相较于 < 5mGy ,儿童期辐射暴露的累积剂量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风险呈正相关,每增加 10 mSv累积剂量,风险上升约 12%


成人:总量风险不可忽视

虽然儿童是辐射高敏感人群,但成人接受 CT 检查的总量远高于儿童,因此总体癌症风险同样不容忽视。2025 年发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对美国 2023 CT 检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当年全美共完成约 9300 万次 CT 检查,涉及 6151 万人,其中成人占比 96.7%60-69 岁人群是检查次数最多的群体。

研究通过模型推算,这些 CT 辐射可能导致未来 10.27 万例新发癌症,占美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的 5%。其中成人占比超 90%,约 9.3 万人可能因 CT 辐射患癌,50-59 岁人群受影响最显著,女性约 1.04 万例,男性约 9300 例。

这一结果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儿童的 单位辐射风险更高,但成人因检查次数多,总量风险更大。即便单次 CT 对成人的辐射风险低于儿童,大量累积后仍会成为健康隐患。

合理使用 CT 的正确方式必要且适度

看到这些研究数据,不少人会产生 不敢做 CT的担忧,但实际上,CT 在临床诊断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关键在于合理使用。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指出,累积有效剂量低于 100msv 时,流行病学证据暂未确认癌症风险显著增加,但基于线性无阈(LNT)模型,仍建议谨慎对待;世界卫生组织(WHO)则强调,当累积电离辐射剂量超过 100mSv,患癌风险会显著上升。

从实际剂量来看,不同 CT 检查的有效剂量存在差异。若短期内多次进行不同部位 CT 检查,累积剂量很容易接近甚至超过 100mSv

因此,在 CT 检查的选择上,医生需严格遵循 必要原则充分权衡检查的获益与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扫描;患者也应主动配合,告知医生近期是否做过 CT,避免重复检查。盲目追求安心而频繁要求 CT,反而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CT 是医学诊断的重要工具,但它并非 零风险。了解辐射致癌的风险规律,科学看待 CT 检查,在必要时合理使用,才是守护健康的正确方式。

X 光、CT、核磁:三种常见影像检测方式,到底怎么选

去医院看病时,医生常建议做 拍片子检查,可单子上的 “X ”“CT”“核磁(MRI却让普通傻傻分不清楚 —— 同样是 看身体内部,它们有啥区别?哪种辐射大?我的情况该选哪种?其实这三种检测各有擅长,就像 体检工具包里的不同工具,针对不同问题各有优势。今天把这三种检测的核心差异讲清楚,帮你理性看待检查选择。

一、原理不同

X 光:像 拍平面照片,快速看整体

X 光的原理类似我们日常拍照,只不过 相机发射的是X 射线。X 射线穿过人体时,会被不同密度的组织 吸收:骨骼密度高,吸收的 X 射线多,在图像上呈现白色;肌肉、器官密度中等,呈灰色;空气密度低,几乎不吸收,呈黑色。最终形成一张二维平面图像,就像把人 压扁在纸上,所有组织重叠在一起显示。

比如胸片上,白色的是肋骨、脊柱,灰色的是心脏、肺部,黑色的是肺部里的空气。这种方式的优点是 ,几秒就能完成,缺点是 细节模糊”—— 如果肺部有小病灶被心脏遮挡,可能就看不到了。

CT:像 切面包切片,精细看分层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 X 光的 升级版,但原理更复杂:X 射线探测器会围绕人体快速旋转,同时人体缓慢移动,相当于从 360 度角度发射 X 射线。这些射线信号被捕捉后,经计算机处理,生成多层连续的二维断层图像(比如每隔 1 毫米一层),就像把面包切成薄片,每层的细节都能看清,还能叠加成三维模型。

简单说,X 光看的是 一张全景照CT 看的是 一组细节切片。比如胸部 CT 能清晰显示肺部每一层的结构,即使是几毫米的小结节,也不会被心脏、血管遮挡;头部 CT 能快速发现颅内出血、骨折等紧急情况。

核磁(MRI):像 摇一摇水分子,无辐射看软组织

核磁和前两者完全不同,它不依赖 X 射线,而是利用人体中的 水分子成像。我们身体里 70% 是水,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带有 磁性,在核磁机器的强磁场作用下,这些氢原子核会 按规律排列;当机器发射射频脉冲时,氢原子核会 震动,停止脉冲后,它们又会恢复原位,同时释放信号。这些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就能生成人体内部的图像。

由于不同组织的水分子含量、运动状态不同,核磁能清晰区分软组织(如肌肉、神经、韧带、脑组织)的细节,而且完全没有电离辐射,这是它最大的优势。但缺点是 ,一次检查可能要 10-30 分钟,且金属物品(如假牙、心脏支架)不能进入核磁室。


对比维度

X 光检查

CT 检查

核磁(MRI)检查

是否有辐射

有(电离辐射)

(单次<0.1 mSv

有(电离辐射,剂量是 X 光的 100-500 倍)

(单次 5-20 mSv

无(无电离辐射,依赖磁场和射频脉冲)

检查速度

极快(3-5 秒,无需憋气)

较快(10-30 秒,部分部位需短暂憋气)

较慢(10-30 分钟,需保持静止)

图像精度

二维平面,组织重叠,细节有限

三维断层,无重叠,细节精细(毫米级)

三维 / 多维,软组织细节超清晰(亚毫米级)

适用部位

骨骼、胸部(初步筛查)

全身(尤其外伤、肿瘤、血管)

软组织(神经、肌肉、韧带、脑部、腹部器官)

禁忌人群

孕妇、儿童需谨慎(辐射敏感)

孕妇、儿童需严格控制(高辐射)

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支架、假牙)、幽闭恐惧症患者

检查价格

低(几十 - 几百元)

中(几百 - 几千元)

高(几百-几千元,依部位和场强而定)

二、重点关注:辐射风险怎么看?

X :辐射剂量极低(单次<0.1 毫西弗),相当于自然界中 1-3 天的 天然辐射(比如宇宙射线、土壤辐射),健康成年人单次检查风险可忽略,儿童、孕妇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CT:辐射剂量较高(单次 5-20 毫西弗),一次胸部 CT≈100 次胸片,频繁做 CT(如一年多次)会累积辐射,增加潜在风险,儿童、孕妇需尽量避免,必要时选 低剂量 CT”

核磁:无任何电离辐射,对孕妇、儿童、备孕人群更安全,但强磁场可能影响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检查前需提前告知医生体内是否有金属物品。

三、适用场景:你的情况该选哪种?医生的选择逻辑很简单

医生不会随便开检查单,核心逻辑是 先简单后复杂,先低辐射后高辐射,先对症后全面”—— 能用 X 光解决的,不选 CT;能用 CT 解决的,不选核磁(除非有辐射禁忌或需看软组织细节)。具体场景对应如下:

1. 优先选 X 光:简单问题,快速筛查

骨骼问题:怀疑骨折(如手腕、脚踝、脊柱骨折)、骨质增生、骨质疏松、骨骼畸形(如儿童佝偻病),X 光能快速显示骨骼形态,且辐射低、价格便宜。比如摔倒后手腕疼,先拍 X 光片,若骨折移位不明确,再考虑 CT

胸部初步筛查:感冒咳嗽怀疑肺炎、肺结核,或常规体检排查肺癌(普通人群初筛),先做胸片。若胸片发现肺部有阴影、结节,但无法确定性质,再进一步做 CT

消化道造影:比如钡餐造影(检查食道、胃、小肠溃疡、肿瘤),口服钡剂后拍 X 光片,无需插管,适合不耐受胃镜的人群

2. 优先选 CT:复杂问题,精准诊断

急外伤:车祸、高空坠落导致的全身多处损伤,需要快速明确是否有颅内出血、肝脾破裂、多根肋骨骨折、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等,CT 能在几分钟内出结果,为抢救争取时间。

肿瘤诊断与分期:怀疑有肿瘤(如肺癌、肝癌、脑肿瘤),CT 能精准定位肿瘤位置、大小,判断是否侵犯周围组织、是否有转移(如肺部结节是否转移到其他器官),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血管问题:比如 CT 血管造影(CTA),注射造影剂后做 CT,能显示血管是否狭窄(如冠心病、脑血管狭窄)、动脉瘤、血栓,比传统血管造影更安全快捷。

肺部细节:胸片无法明确的肺部小结节(<1 厘米)、早期肺癌筛查(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有家族史),需做低剂量胸部 CT,既能发现细节,又能降低辐射。

3. 优先选核磁:看软组织,无辐射需求

神经相关疾病:怀疑脑梗塞、脑肿瘤(尤其是脑干、小脑等 CT 难以显示的部位)、脊髓损伤、椎间盘突出(如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周围神经病变(如腕管综合征),核磁能清晰显示神经、脑组织的细节,比 CT 更准确。

软组织损伤:膝关节韧带撕裂、半月板损伤、肌肉拉伤、肌腱炎,或乳腺肿瘤(对软组织分辨力高,适合年轻女性乳腺检查),核磁能区分不同软组织的损伤程度,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辐射敏感人群:孕妇(怀疑胎儿异常,如脑部发育问题)、儿童(需要反复检查时,如脑部疾病随访)、备孕人群,优先选核磁,避免辐射风险。

腹部器官细节:比如肝脏肿瘤(区分良恶性)、胰腺炎症、肾脏囊肿与肿瘤的鉴别,核磁能提供比 CT 更丰富的组织信息,帮助明确诊断。

四、常见误区:这些认知要纠正,避免白花钱或担风险

误区 1核磁最清楚,所有检查都选核磁

核磁虽好,但并非 万能。比如骨折初期,X 光和 CT 比核磁更能快速显示骨骼断裂情况;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癌),CT 对肺部结构的显示比核磁更清晰。而且核磁检查慢、价格高,没必要的话会增加医疗成本。

误区 2有辐射的检查都有害,坚决不做

X 光和 CT 的辐射确实需要重视,但 因噎废食不可取。比如怀疑颅内出血(中风急症),CT 能在 5 分钟内明确诊断,若拒绝检查,可能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肺癌高危人群做低剂量 CT 筛查,能早期发现癌症,提高治愈率。医生开具检查前,会权衡 检查获益辐射风险,必要时的检查利大于弊。

误区 3体检必须做 CT 或核磁,才能查出大病

常规体检中,普通人群无需做 CT 或核磁特别是儿童更要慎重。比如健康成年人的胸部体检,胸片足够;骨骼体检,X 光片即可。只有有明确症状(如长期头痛、胸痛)或高危因素(如长期吸烟、有癌症家族史),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做 CT 或核磁。盲目做高端检查,不仅多花钱,还可能因 过度医疗带来不必要的担忧。

最后提醒大家:所有影像检查都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要因为担心辐射而拒绝必要检查,也不要盲目要求做 更高级的检查不要让过度紧张反复进行CT检查。遵循对症选择、适度检查的原则,才能让 拍片子真正为健康服务,既不遗漏病情,也不增加额外风险。

参考文献:

[1] Han S, Soh J, Nah S, et al. Pediatric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malignancy: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Korea using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dosimetry system for computed tomography (NCICT). BMC Med. 2025 Jul 1;23(1):355. doi: 10.1186/s12916-025-04235-3. PMID: 40597324; PMCID: PMC12211530.

[2] Hauptmann M, Byrnes G, Cardis E, et al. Brain cancer after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CT examinations of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results from the EPI-CT cohort study. Lancet Oncol. 2023;24(1):45-53. doi:10.1016/S1470-2045(22)00655-6

[3] Bosch de Basea, M., Thierry-Chef, I., Harbron, R. et al. Risk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from CT radiation exposure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Nat Med 29, 3111–3119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620-0

 

 

芝大营养(https://www.backerhealth.com)秉持佰柯科技集团“用知识与智慧贡献社会”,服务人类的健康发展。以人体自身为出发点,激活自身免疫,平衡身体内部生态,减少炎症积累,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尝益生富含优质凝胶型可溶性纤维,不仅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吸收,还能为肠道菌群提供养料,对肠道健康、血糖和血脂调节有积极作用调节肠道平衡,毕书彤清理慢性炎症因子,激活免疫细胞,修复受损细胞组织和黏膜,加速有害分子排出,调理身体健康平衡




长按进入小程序了解更多。

联系地址: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大学科技园2楼207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