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感冒痊愈,我们都会感谢免疫系统的 “英勇作战”—— 它能识别并清除入侵人体的病毒、细菌。但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免疫系统不会把心脏、关节、皮肤这些自身器官当成 “敌人” 攻击?
2025年10月6日,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揭晓。玛丽·卜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戴尔(Fred Ramsdell)和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三位科学家因发现了外周免疫耐受现象而获奖。“外周免疫耐受” 机制的开创性发现,揭开了免疫系统如何精准 “敌我识别” 的深层奥秘。

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像一支精密的 “国防部队”,既要对抗细菌、病毒等外来入侵者,又要避免误伤自身正常细胞。这种 “敌我识别” 的能力,曾被认为仅靠胸腺的 “中枢耐受” 机制实现 —— 如同警校严格筛选警察,胸腺会清除对自身细胞有强烈攻击性的 T 细胞。但现实是,总有 “漏网之鱼” 的 T 细胞进入身体外周组织,若不加以控制,就会引发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
1995 年,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的小鼠实验打破了学界认知。他切除新生小鼠的胸腺后发现,这些小鼠不仅 T 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还出现了严重的自身免疫反应。更关键的是,当他向患病小鼠体内注射成熟 T 细胞时,小鼠的病情竟奇迹般好转。这一实验表明,成熟T细胞具有调控免疫反应的能力,能够抑制那些失控的自体攻击性T细胞。这一现象让他大胆推测:除了辅助性 T 细胞和杀伤性 T 细胞,还存在第三类 T 细胞,专门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细胞。
在这之前,人们认为T细胞分为两类,一类是辅助性T细胞,负责激活免疫反应,另一类是杀伤性T细胞,负责直接攻击被感染的细胞或癌细胞。这两类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在于其表面受体的不同:辅助性T细胞表达一种叫作CD4的分子,能够激活B细胞或其他免疫细胞,起到协调作用;而杀伤性T细胞表达CD8分子,直接诱导靶细胞凋亡,从而杀死癌细胞,或者释放出躲藏在细胞内的病原体。
经过多年研究,坂口志文终于锁定了这类特殊细胞 ,并命名为调节性 T 细胞(Treg 细胞)。调节性T细胞与辅助T细胞一样,表面也有CD4分子,但在其它细节上与辅助T细胞却有着微妙的不同,例如它的表面会额外多出一个叫作CD25的分子。它们如同免疫系统的 “巡逻调解员”,表面携带 CD4 和 CD25 分子标记,在身体外周组织中持续巡视,一旦发现攻击自身细胞的 “叛逆 T 细胞”,就会释放抑制信号阻止其行动,形成 “外周免疫耐受” 机制。
如果说坂口志文找到了调节性 T 细胞的 “身影”,那么玛丽・卜伦科与弗雷德・拉姆斯戴尔则破解了其 “身份密码”。20 世纪 90 年代,有一个研究核辐射对生物影响的项目,在实验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自发突变的小鼠品系,并将其命名为斯库菲(scurfy)。该品系会患上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长出鱼鳞一般的皮肤。通过繁殖研究发现:若雄性携带这种突变则会致命,而雌性小鼠则不会受到影响。由此得出结论,这种表现型的原因一定是小鼠X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
在基因测序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玛丽・卜伦科与弗雷德・拉姆斯戴尔采用 “鸟枪法”,在 50 万个碱基对、20 个候选基因中逐一排查,最终锁定了关键基因 ——Foxp3。他们发现,Foxp3 基因是调节性 T 细胞的 “总开关”:若该基因发生突变,人体无法产生正常的调节性 T 细胞,进而引发类似基因突变小鼠的自身免疫疾病。这一发现与人类罕见遗传病 IPEX 的病因完全吻合,进一步证实了 Foxp3 基因在免疫调节中的核心作用。
2003 年,坂口志文的后续研究更让这一机制闭环:他证实只有表达 Foxp3 基因的 T 细胞,才具备抑制过度免疫反应的功能,彻底说服学界接受调节性 T 细胞与外周免疫耐受的概念。
从此之后,学界彻底接受了调节性T细胞以及外周免疫耐受的概念,并且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推动了癌症与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方法的研发,也为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带来了可能。目前,多项基于该机制的疗法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的发现,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200 项涉及调节性 T 细胞的临床试验,涵盖自身免疫病、肿瘤、器官移植等领域:
自身免疫病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其本质是 “调节性 T 细胞功能不足”,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通过体外扩增健康的调节性 T 细胞,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帮助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目前该疗法已在类风湿关节炎、1 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临床试验,部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肿瘤治疗 “反向应用”:解除调解员的过度保护:癌症细胞会 “狡猾” 地利用调节性 T 细胞 —— 它们会吸引大量调节性 T 细胞聚集在肿瘤周围,释放 “抑制信号”,阻止免疫细胞攻击肿瘤。科学家正研发药物削弱肿瘤微环境中的调节性 T 细胞活性,解除其对杀伤性 T 细胞的 “束缚”,让免疫系统重新攻击癌细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CD25 抗体(达利珠单抗)等,这类疗法已在部分晚期癌症患者中显示出疗效。
减少器官移植排异,让免疫系统‘容忍’新器官:器官移植后,免疫系统会将外来器官视为 “敌人”,发动 “排斥反应”。过去,医生只能用强效药物抑制整体免疫功能(副作用大);如今,研究者尝试通过 “输注调节性 T 细胞”,让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产生 “耐受”,减少排斥反应 —— 这一方法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有望未来应用于人类器官移植。输注调节性 T 细胞可降低移植器官引发的免疫排斥反应,减少患者对免疫抑制剂的依赖。在肾脏、肝脏移植实验中,接受调节性 T 细胞治疗的患者,排异发生率降低 30% 以上。
尽管目前仍面临调节性 T 细胞扩增效率低、长期安全性待验证等问题,但这一领域的研究已为慢性疾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的发现,不仅推动了医学进步,更颠覆了我们对 “免疫力” 的认知。结合免疫学专家的解读,普通人可从以下方面守护免疫平衡:
很多人认为 “免疫力越强越健康”,实则不然。过度激活的免疫系统会像失控的军队,攻击自身关节、皮肤、肠道等组织,引发自身免疫病。市面上宣称 “快速提升免疫力” 的保健品,可能打破免疫平衡,反而增加健康风险。真正的健康,在于免疫系统既能有效对抗外敌,又能克制自我攻击。
人体 70% 的免疫细胞分布在肠道,肠道菌群的稳定直接影响调节性 T 细胞的功能。建议日常多吃全谷物、西兰花、菠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为肠道菌群提供 “养分”;适量食用无糖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补充益生菌;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防止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会导致皮质醇等激素分泌异常,干扰调节性 T 细胞的活性,降低其 “调解能力”。每天可通过 10 分钟冥想、深呼吸练习或散步,缓解压力;保持规律作息,每天 7-8 小时睡眠,让免疫系统有充足时间 “修复”。
自身免疫病早期并非无迹可寻,若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免疫平衡失调的信号:持续关节肿痛、面部或皮肤出现红斑、反复口腔溃疡、长期低热(37.3-38℃)、不明原因脱发或疲劳。此时应及时到风湿免疫科检查,避免病情恶化。
规律运动能促进调节性 T 细胞在体内的分布与活性,但过度运动反而会破坏免疫平衡。建议选择快走、游泳、瑜伽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 3-5 次,每次 30-45 分钟;避免长期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促进血液循环与免疫细胞流动。
现代生活中,过度使用消毒剂、频繁洗手等 “无菌环境”,可能让免疫系统缺乏 “实战锻炼”,反而降低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日常可适当接触自然环境,如园艺、户外活动,让免疫系统在与无害微生物的接触中,提升 “识别能力”。
2025 年诺贝尔医学奖的三位获奖者,用数十年的研究告诉我们:免疫系统的智慧不在于 “攻击力”,而在于 “控制力”。调节性 T 细胞的 “维和行动”,正是身体维持动态平衡的关键。
对普通人而言,守护健康无需追求 “超强免疫力”,而是从饮食、运动、情绪等日常细节入手,维护免疫平衡。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未来我们或许能通过调控调节性 T 细胞,精准治疗更多疾病,但当下,尊重身体的免疫规律,就是对健康最好的守护。
参考文献:
【1】Advanced information. NobelPrize.org. Nobel Prize Outreach 2025. Mon. 13 Oct 2025.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25/advanced-information/
芝大营养(https://www.backerhealth.com)秉持佰柯科技集团“用知识与智慧贡献社会”,服务人类的健康发展。以人体自身为出发点,激活自身免疫,平衡身体内部生态,减少炎症积累,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尝益生富含优质凝胶型可溶性纤维,不仅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吸收,还能为肠道菌群提供养料,对肠道健康、血糖和血脂调节有积极作用,调节肠道平衡,为肠道菌群菌群打造一个 “宜居家园”。毕书彤清理慢性炎症因子,激活免疫细胞,修复受损细胞组织和黏膜,加速有害分子排出,调理身体健康平衡。
一、外周免疫耐受:免疫系统的 “自我约束法则”
每天,我们的免疫系统都会抵御数千种试图入侵人体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形态各异,许多还会模拟人体细胞特征以实现 “伪装”。那么,免疫系统如何分辨 “攻击目标” 与 “保护对象”?
外周免疫耐受的发现揭示的这一奥秘,简单来说,免疫耐受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 “自我约束能力”—— 它能精准识别 “自身组织” 和 “外来入侵者”(如细菌、病毒),在全力对抗外敌的同时,主动避免攻击自身正常细胞,就像一支有纪律的军队,绝不伤害无辜的 “自己人”。
这种能力对健康至关重要:若免疫耐受机制失效,免疫系统会像失控的军队,把自身器官、组织当作 “敌人” 攻击,进而引发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1 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疾病,这也是 2025 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聚焦这一领域的核心原因。
1. 免疫系统的 “两难困境”:精准打击与自我保护的平衡
2. 坂口志文的 “意外发现”:调节性 T 细胞的 “维和使命”
3. 卜伦科与拉姆斯戴尔的 “基因密码”:Foxp3 的 “总开关” 作用
二、未来医疗的新方向:调节性 T 细胞的 “跨界应用”
三、普通人健康启示:免疫力 “平衡” 比 “强” 更重要
1. 摒弃 “免疫越强越好” 的误区,追求 “精准平衡”
2. 守护肠道健康,筑牢免疫 “第一道防线”
3. 管理情绪压力,避免免疫 “调节失灵”
4. 识别 “免疫预警信号”,早发现早干预
5. 坚持 “适度运动”,激活调节性 T 细胞活性
6. 警惕 “过度清洁”,给免疫系统 “锻炼机会”
四、结语:免疫平衡是健康的 “核心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