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健康领域,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是两个高频出现且密切相关的概念。很多人会将它们混淆,甚至误以为是同一种疾病,但实际上前者是 “因”,后者是 “果”,二者共同构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 “心血管杀手组合”。
很多人觉得 “动脉粥样硬化” 是老年人的 “专属问题”,离自己很远;还有人知道冠心病危险,却不知道它和动脉粥样硬化是 “一根绳上的蚂蚱”—— 前者是结果,后者是根源,若不及时干预,血管里的 “小斑块” 可能随时引发大危机。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聊聊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 “前世今生”,帮你看清它们的关联,学会守护血管健康。
一、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什么是冠心病?
要理解两者的关系,首先得明确它们各自的“身份”—— 一个是血管的 “病变基础”,一个是心脏的 “特异性疾病”。
1.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上的 “垃圾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并非一种独立疾病,而是动脉血管壁的一种慢性病变,简单来说就是血管壁上长出了 “斑块”,就像水管长期使用后内壁结的 “水垢”。
形成过程:健康的动脉血管内壁光滑有弹性,血液能顺畅流动。但当血管内皮因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熬夜、衰老等因素受损时,血液中的 “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会趁机钻进血管壁,被氧化后变成 “有毒物质”。免疫系统会派遣巨噬细胞来 “清理” 这些物质,最终巨噬细胞与胆固醇堆积在一起,形成黄色的 “脂质条纹”。随着时间推移,脂质条纹会逐渐变硬、变大,外层形成一层 “纤维帽”,里面包裹着坏死细胞、胆固醇结晶等,成为成熟的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危害:斑块会不断挤占血管管腔,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液输送;更危险的是,斑块可能突然破裂,脱落,引发凝血反应,形成血栓,瞬间堵塞血管,导致器官缺血坏死。
2. 冠心病:冠状动脉被 “斑块” 堵住了
冠心病的全称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核心问题就出在给心脏供血的 “冠状动脉” 上,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特定部位 ——冠状动脉后引发的疾病。冠状动脉是给心脏肌肉供血、供氧的 “专属血管”,就像心脏的 “生命线”。心脏每天跳动十万次以上,对血液的需求极高,一旦冠状动脉出问题,心脏就会 “断粮”。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在冠状动脉内,会逐渐堵塞血管:
堵塞<50%: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有人会在劳累后感觉胸闷、气短;
堵塞 50%-70%:会出现 “心绞痛”,比如爬楼梯、快走时胸口发紧、疼痛,休息后缓解;
堵塞> 70% 或斑块突然破裂:会形成血栓,完全堵死血管,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 这就是 “急性心梗”,死亡率极高。
简单来说:动脉粥样硬化是 “因”,冠心病是 “果”;没有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就不会有冠心病。
二、动脉粥样硬化如何一步步 “熬成” 冠心病?3 个阶段要警惕
动脉粥样硬化不是一天形成的,它可能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历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才会最终引发冠心病。这个过程可以分为 3 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干预的机会:
第一阶段:血管 “受伤”,斑块开始 “萌芽”(青少年 - 中年)
这个阶段往往没有任何症状,但风险因素已经在 “悄悄发力”:比如长期吃油炸食品、喝含糖饮料,导致 LDL-C 升高;吸烟时的有害物质损伤血管内皮;高血压、糖尿病让血管长期处于 “高压状态”,熬夜让体内炎症因子升高,身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
此时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受损,像 “城墙” 出现了裂缝,血液里的 LDL-C 会钻进裂缝,被氧化后变成 “有毒物质”,吸引免疫细胞过来 “清理”,这些细胞和胆固醇堆积在一起,就形成了 “脂质条纹”—— 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 “最初形态”,也是最容易逆转的阶段。
第二阶段:斑块长大,血管开始 “变窄”(中年 - 老年)
如果第一阶段没有及时干预,脂质条纹会逐渐变成 “纤维斑块”:斑块外层形成一层 “纤维帽”,里面包裹着大量胆固醇和坏死细胞,像血管壁上长了一个 “小疙瘩”。随着斑块慢慢变大,冠状动脉的管腔会逐渐变窄,心脏的供血开始 “供不应求”。此时在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心脏需要更多血液,就会出现心绞痛症状 —— 这是身体发出的 “预警信号”,提示血管已经堵了一半以上,必须及时干预,否则斑块可能随时破裂。
第三阶段:斑块破裂,引发心梗(随时可能发生)
最危险的阶段,是斑块突然破裂。很多人以为 “斑块越大越危险”,其实不然 —— 有些斑块虽然小,但 “纤维帽” 很薄,里面的 “脂质核心” 很大,就像一个 “薄皮大馅的饺子”,稍微受到刺激(比如血压突然升高、情绪剧烈波动)就会破裂。斑块破裂后,里面的 “有毒物质” 会暴露在血液中,引发凝血反应,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形成 “血栓”,像一道 “闸门” 一样堵死冠状动脉。此时心脏肌肉因缺血而坏死,就是急性心梗,若不及时抢救,会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三、核心关联: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 “唯一元凶”
1.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 “病理基础”
冠心病的本质,就是冠状动脉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所有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都能找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反之,若冠状动脉完全健康,没有斑块,就绝对不会得冠心病。可以说,动脉粥样硬化是 “土壤”,冠心病是这片 “土壤” 上长出的 “有害作物”。
2.斑块的进展直接决定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冠心病的症状轻重、发病风险,完全取决于冠状动脉内斑块的大小、稳定性和堵塞程度: 若斑块小、稳定(纤维帽厚、脂质核心小),即使有轻微堵塞,也可能多年不出现症状; 若斑块大、不稳定(纤维帽薄、脂质核心大),哪怕堵塞程度不高,也可能突然破裂引发心梗。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年轻人没有明显心绞痛,却突然发生急性心梗的原因 —— 他们的冠状动脉斑块属于 “薄皮大馅” 的不稳定类型。
3.两者的风险因素完全一致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 “诱因” 高度重合,都是由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共同导致的,主要包括:
这些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进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四、肠道微生态调控冠心病血栓形成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心血管健康的关联逐渐成为科研热点。2025 年 4 月,发表于《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的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主导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 “肠道菌群 - 胆汁酸 - TGR5 轴” 在血小板活化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的核心调控作用,为冠心病血栓的防治提供了全新的靶点与思路。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最大的 “微生物群落”,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等)可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远端器官功能。此前研究已证实,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而血小板活化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核心步骤:当血管内皮受损时,活化的血小板会迅速黏附、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最终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事件。
研究首先对比了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血清胆汁酸谱和肠道菌群构成,发现两个关键差异-------------冠心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与胆汁酸存在双重失衡:
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脱氧胆酸水平显著降低(脱氧胆酸是次级胆汁酸的主要成分,由肠道菌群对初级胆汁酸代谢生成,此前被认为与脂肪吸收、糖代谢调控相关);参与脱氧胆酸合成的关键菌群普通拟杆菌丰度显著不足。
研究进一步发现脱氧胆酸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 TGR5 受体结合(TGR5这个受体正是血小板的安抚器,不至于让它过于激动),抑制血栓形成。脱氧胆酸就像一把钥匙,打开TGR5这个受体,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如果 TGR5 受体被阻断,哪怕有再多 DCA,也没法保护心脏。这就是肠道菌群(普通拟杆菌)→ 产生脱氧胆酸 → 激活血小板 TGR5 受体 → 抑制血栓形成过程。
并通过动物试验证明,无论是直接补充脱氧胆酸、恢复关键菌群,还是调节整体肠道微生态,都能通过调控 “肠道菌群 - 胆汁酸 - TGR5 轴”,降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风险 —— 这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了 “肠道靶向” 的全新策略。
这项研究也再次印证:肠道里的细菌不只是 “消化助手”,它们的代谢产物能通过特定通路影响血管健康;而保护心血管,或许可以从维护肠道菌群平衡这个 “源头” 开始。
五、不想得冠心病?做好 3 件事,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既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 “根”,那么应对策略的核心就是 ——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冠状动脉。无论是健康人群预防,还是已患病者控制病情,都可以从以下 4 点入手:
1.健康饮食,维护肠道菌群平衡
平衡的饮食是保护肠道健康稳定的前提。给血管 “减负”,减少斑块 “原料” ,减少 “坏胆固醇” 的摄入,同时增加保护血管的营养素:
少吃: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如炸鸡、薯条)、加工肉(香肠、培根)、含糖饮料 —— 这些食物会升高 LDL-C,为斑块提供 “原料”;
多吃:全谷物(燕麦、糙米)、新鲜蔬果(芹菜、菠菜、苹果、蓝莓)、优质蛋白(鱼、虾、鸡胸肉、豆制品)、坚果(核桃、杏仁,每天一小吧)、天然发酵食品—— 其中的膳食纤维、Omega-3 脂肪酸、植物固醇能降低 LDL-C,保护血管内皮。天然发酵食品、膳食纤维还能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度,有利于肠道环境平衡稳定。
2.适量运动
让血管 “动起来”,增强血管弹性 规律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清除血管内多余的胆固醇,还能升高 “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HDL-C 能将血液中的 LDL-C 运回肝脏代谢,相当于血管的 “清道夫”。
注意:已出现心绞痛的患者,运动前需咨询医生,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梗。
3.控制基础疾病
不给斑块 “加速剂”: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 “三大推手”,必须严格控制:
高血脂:定期查血脂,LDL-C 需控制在目标值(健康人<3.4mmol/L,冠心病高危人群<2.6mmol/L,已患病者<1.8mmol/L),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他汀类药物;
高血压:每天监测血压,保持在 140/90mmHg 以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避免血压波动损伤血管;
糖尿病:控制空腹血糖在 3.9-7.0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10.0mmol/L,避免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病变。
4. 定期检查
健康人群(尤其是>40 岁、有家族史者):每年做一次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是全身动脉的 “窗口”,若颈动脉有斑块,说明冠状动脉也可能存在粥样硬化,需进一步检查;
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半年查一次血脂、血压,必要时做 “冠状动脉 CTA” 或 “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是否有斑块及堵塞程度。
通过检查颈动脉是否有斑块,来判断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很多人觉得 “动脉粥样硬化” 是老年病,年轻时不用在意,但实际上,血管的老化从 20 岁就开始了。今天吃的每一口油炸食品、吸的每一根烟、熬的每一次夜,都会在血管里留下 “痕迹”,这些痕迹积累十几年,就可能变成危及生命的冠心病。
保护血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习惯。从今天开始,少喝一杯奶茶,多走一段路,定期监测血脂血压,就是在为自己的心脏 “存钱”。毕竟,只有血管通畅了,心脏才能健康跳动,我们才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心脏的健康,还需要肠道的 “支持”。肠道菌群就像一个默默工作的 “调节器”,它的平衡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心血管的安危。养护肠道菌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融入日常的习惯。多吃一口粗粮,少喝一杯奶茶,多睡一个好觉,少一点焦虑 ——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都是在为心脏 “减负”,为健康 “加分”。 从今天开始,不妨从调整一顿饭、改善一次作息做起,让肠道菌群更平衡,让心脏更健康。毕竟,保护心脏,从来都需要 “从肠计议”。
参考文献:
Qi, Z., Zhang, W., Zhang, P. et al. The gut microbiota–bile acid–TGR5 axis orchestrates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atherothrombosis. Nat Cardiovasc Res 4, 584–601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4161-025-00637-x
芝大营养(https://www.backerhealth.com)秉持佰柯科技集团“用知识与智慧贡献社会”,服务人类的健康发展。以人体自身为出发点,激活自身免疫,平衡身体内部生态,减少炎症积累,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尝益生富含优质凝胶型可溶性纤维,不仅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吸收,还能为肠道菌群提供养料,对肠道健康、血糖和血脂调节有积极作用,调节肠道平衡,毕书彤清理慢性炎症因子,激活免疫细胞,修复受损细胞组织和黏膜,加速有害分子排出,调理身体健康平衡。
#小程序://芝大营养/4xrCR79hJGdJM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