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致力于生物科技前沿探索

TIL细胞疗法:从肿瘤深处的免疫火种到实体瘤治疗希望

一、前世:从偶然发现到理论奠基(1980s-2000s

TIL 细胞疗法的诞生源于对肿瘤微环境的意外发现。1986 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的 Steven Rosenberg 团队首次在黑色素瘤组织中分离出一群浸润的淋巴细胞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这些细胞已在患者体内被肿瘤抗原激活,天然具备识别和杀伤癌细胞的能力。这一发现打破了当时 肿瘤微环境无有效免疫细胞的认知,为疗法研发埋下种子;1988 年,Rosenberg 团队完成首例 TIL 疗法临床尝试:从患者肿瘤组织中提取 TIL,经体外 IL-2(白细胞介素 - 2)激活扩增后回输,配合 IL-2 注射维持活性,部分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出现肿瘤缩小迹象。但早期技术存在致命局限:TIL 分离效率低,需数克肿瘤组织才能获取足够细胞;IL-2 注射引发严重副作用(如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且仅对少数黑色素瘤患者有效,未获广泛认可。2000 年后,免疫检查点机制的发现为 TIL 疗法提供新方向。研究证实,肿瘤微环境中的 PD-1/PD-L1 信号会 禁锢” TIL 活性,而联合抗 PD-1 抗体可解除抑制。但受限于细胞扩增技术和对肿瘤异质性的认知不足,这一阶段 TIL 疗法仍停留在小众研究领域,进展远慢于同期兴起的 CAR-T 疗法。

二、今生:技术突破与临床爆发(2010s - 至今)

1、关键技术革新:从 粗放培养精准优化

a.细胞制备升级:传统方法依赖肿瘤组织整体消化,TIL 纯度不足 10%。新型筛选技术(如基于肿瘤抗原特异性的流式分选)可富集高活性 CD8 + 杀伤性 T 细胞,使有效细胞比例提升至 50% 以上,扩增效率从百万级跃升至数十亿级。

b.安全性改良:美国首款获批的 TIL 疗法 AMTAGVI™Lifileucel)需高强度清淋预处理和大剂量 IL-2 注射,存在治疗相关死亡风险。我国君赛生物研发的 GC101 实现突破:无需清淋和 IL-2 注射,患者在普通病房即可接受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90%,且客观缓解率超 38%4 例患者实现肿瘤完全清除。

c.联合治疗策略BaseTIL 临床研究证实,TIL 联合纳武单抗(抗 PD-1)对 PD-1 耐药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有效,77.8% 患者肿瘤缩小,为耐药人群打开新窗口。此外,TIL 与放疗、溶瘤病毒的联合方案正逐步突破胰腺癌等 癌王的治疗瓶颈。

2、临床应用:实体瘤治疗的 破局者

a全球临床突破:联合治疗开创长生存新纪元

TIL+PD-1:胃肠道癌创 10.5 年生存奇迹

美国 NCI Rosenberg 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的研究证实,TIL 联合 PD-1 抑制剂使转移性胃肠道癌患者 ORR 提升至 23.5%,是单纯 TIL 治疗的 3 倍。更令人振奋的是,1 例患者缓解持续 126 个月(10.5 年),成为晚期消化道肿瘤治疗的里程碑事件。研究发现,响应者体内 CD4 + 细胞占比更高且肿瘤靶点中位数达 3 个,为精准筛选患者提供了关键依据。

b.TIL+IL-2:黑色素瘤实现近 10 年低复发

《癌症免疫疗法》杂志公布的 12 年随访研究显示,TIL 联合 IL-2 辅助治疗 III 期黑色素瘤患者,中位生存期达 32.6 个月,较单纯 IL-2 治疗延长 12.1 个月。尤其在单个淋巴结受侵亚组中,治疗组复发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68.4%),生存率提升近一倍(73.3% vs 31.6%)。

2024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第一个用于实体瘤的TIL细胞疗法-Amtagvilifileucel),适应症为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除此之外,国研TIL也加快脚步,进入临川阶段。

3、国研 TIL 强势崛起

多款国研 TIL 已明确上市时间表,形成梯队布局:

产品

企业

研发阶段

预计上市时间

核心适应症

GC101

君赛生物

关键 期收尾

2026

黑色素瘤、胰腺癌

BST02

百吉生物

期扩展队列

2026 年底

肝癌、胆管癌

GT101

沙砾生物

期临床

2027

宫颈癌

ScTIL

卡替医疗

期临床

2028

胆道癌

君赛生物的GC101已进入关键 期临床试验收尾阶段,在黑色素瘤、胰腺癌、脑胶质瘤等 10 余种晚期实体瘤中展现明确疗效。其核心优势 无清淋、无 IL-2 注射的治疗方案进一步得到验证:在胰腺癌亚组中,32 例患者疾病控制率达 56.2%,其中 1 期患者经治疗后肿瘤缩小 42%,生存期延长至 14 个月,远超传统化疗的 6-8 个月中位数。

4、现实障碍

尽管进展显著,TIL 疗法仍面临现实障碍。2025 年《Cytotherapy》研究显示,仅不足 1/3 转诊患者能完成 TIL 输注,核心瓶颈包括:

a.肿瘤采集困难1.5cm 以下的小肿瘤或深部肿瘤难以获取足量组织;

b.制备成功率低38.5% TIL 产品因活性不足或污染被淘汰;

c.病情进展过快10% 患者在治疗前因肿瘤恶化死亡。

三、未来:从 小众疗法普惠方案

当前,TIL 疗法正朝着三大方向进化:

a.现货型” TIL:通过健康人捐赠的肿瘤组织制备通用型 TIL,解决自体细胞制备周期长(通常需 4-6 周)的问题;

b.基因编辑增强:通过 CRISPR 技术敲除 TIL 中的免疫抑制基因(如 PD-1),提升其抗肿瘤活性;

c.早期干预:建议患者在初诊时储存肿瘤组织,为术后辅助治疗或复发挽救保留 免疫火种

TIL 疗法的发展见证了肿瘤免疫治疗从理论到临床的跨越,尤其在实体瘤领域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一种高度差异化、定制化和靶向性的免疫疗法,TIL疗法在有效性、安全性和可及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能更好的解决肿瘤的异质性问题,使TIL疗法成为最可能攻克实体瘤的细胞免疫疗法,也是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为肿瘤患者的未来点燃了希望之火。TIL细胞疗法的出现为实体瘤患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它有力地证明了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对抗实体瘤的可行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临床经验的积累,TIL细胞疗法有可能为癌症患者带来更有效、更持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在癌症治疗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Rosenberg SA, Spiess P, Lafreniere R. A new approach to the adoptive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with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Science. 1986;233(4770):1318-1321. doi:10.1126/science.3489291

[2]Lowery FJ, Goff SL, Gasmi B, et al. Neoantigen-specific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i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a phase 2 trial. Nat Med. 2025;31(6):1994-2003. doi:10.1038/s41591-025-03627-5

[3]Rosenberg SA, Spiess P, Lafreniere R. A new approach to the adoptive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with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Science. 1986;233(4770):1318-1321. doi:10.1126/science.3489291

[4]Khammari A, Knol AC, Nguyen JM, et al. Adoptive TIL transfer in the adjuvant setting for melanoma: long-term patient survival. J Immunol Res. 2014;2014:186212. doi:10.1155/2014/186212





联系地址: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大学科技园2楼207室